Sunday, June 05, 2016

追随圣贤的脚步

~关于悟道的一些想法。

什么是悟道?
学易读书会里提到真如本性,自性心,

中华老祖宗对心有3种解释:

1)器官心,主身体的血脉运转,
新陈代谢,叫心脏心;


2)由脑脏的运作,主导思考能力,
情绪控制等等,叫意识心;


3)自性心,就是人的真如本性,
易经把这叫太极,作用之大不可思议。

儿童启蒙教育,
已经开始不再那么以学术成绩为重点,
反而越来越着重所谓的创造力。

许多的研究也说,
电子化时代,所谓电脑,平的, 扁的,
电话,电视, 儿童接触的太多,
会散失这些原本就有的创造力。

这里所指的“创造力”,
多多少少就是自性心的一部分,
当然,自性心应该是更强大的。

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,
这里的性,就是真如本性,
但因为成长过程种养成的种种习性,
好的,坏的,让大家变得“远” 了,
远离了真如本性。

现代人追名逐利,忙进忙出,
连意识心都模糊了,更别提自性心了。

把自性心找回来,是一个很大的目标。
那么,要如何找回这失去的自性心呢?

下面是上了学易读书会后,我的一些想法。
(不一定是对的。)

(一) 相信圣贤的道理。这点很重要。
如果觉得圣贤的道理不对,
那只有一个可能,自己理解错误。

(二) 圣贤都是开悟的人,都已经明白了道理。
这道理只有一个,也就是说,
圣贤所明白的道理都是同一个道理。
这个道理,就是“太极”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
万物万象的道理。 (太极很抽象。)

(三) 圣贤的道理,不一定一点就能明白,
就算圣人亲自来教,我们也未必就能懂。
那怎么办呢?我们可以“修”,
就是遵循圣人的方法去做,
通过行动,去感悟圣贤要我们明白,
但却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的道理。
这个就是“悟”。
(我本以为悟,是多思考,但显然不对)。

读易简说里提到的“寂然无为”,
在 《系传》里 :
“易无思也,无为也,
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;
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?”

易的道理就在那,它什么都没做,也没动,
我们要去感应它。

注意到的是那个“感”字,
感里有个“心”字,要用心去感觉,
这就不只是思考罢了,思考是用脑。

只是坐在那用功读书思考,
很难有所悟,因为不会有太多的感觉,
顶多就是胡思乱想,心浮气躁。

要“悟”, 就得有行动。
通过真正的行动,去体会,去感觉,
然后才可能“恍然大悟”。

要不,就算读多一百遍行善,为善,
但没去做,又如何能领会一切以善为本的意义。

这样理解,就不会因为暂时悟不通而气馁,
现在不行,只因为时机不对,体会不够,
那就继续通过行动去一点一滴的体会,
也许某一天,就忽然顿悟了。

(四) 既然圣贤所明白的道理都是同一个道理,
那么就无所谓修哪一位圣人的道理,
周文王也好,孔孟也好,老庄也好,佛法也好,
每一位都是一套完整的系统,
只是方式不同,万变不离其宗,最终的道理是一样的。
一法通万法通。

这一点对我们“现代人”很重要。
我们都日理万机,时间非常有限,
不可能都读,这里读一点,那里读一点,
就无法完整的体会整套系统。

读孔子时想看老子,
读老子时又想看看佛家怎么说,
反而变成杂念。

易经是群经之首,以易经为本,
用儒家的方式去付诸于行动,
然后去体会,是一个比较实际的方式。

儒家以人为本,对现代人来说,比较实际。

人有时候会心烦,只因为没有一个“不易”的原则,
遇事做决定,常跟着当下的心情反反复复,
搞到自己心烦意乱。

但是如果能够以儒家的大原则来待人处事,
所做的决定就有个不变的参考,
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反复了。

《生日。书》

一位从不看书的友人,知道我爱书, 心血来潮想送我书, 又不知道要送什么书,发了短讯来, 问我有什么书想买但还没买   , 找到了发链接给她,她要送我, 吓,原来还可以这样送书的 🤣 。 . 我买书向来随缘,而且很吝啬, 都是书局清仓或年终特价, 或是刷脸书二手书市场, 看到喜欢...